构建一体化物流运作平台
来自中国—东盟的物流界人士在此间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经贸与物流合作论坛上倡议建立中国—东盟物流联盟,以推动中国东盟在物流基础设施、标准、信息、教育等方面的一体化合作。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极大地促进了贸易增长,但发展层次不一、通而不畅的物流却成为制约中国东盟经贸发展最重要的障碍,双方亟须在协调对话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一体化的物流运作平台,以支撑自贸区真正形成统一畅通的大市场。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来,中国东盟间的贸易量迅猛增长。2010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较上年同期增长了54.7%,而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平均增幅是43.1%,前者高于后者近12个百分点。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崔忠付表示,自贸区的全面启动扩大了区域的贸易和投资规模,目前中国和东盟各国都处于经济上升的时期,中国和东盟之间存在着庞大的市场基础和发展空间,但区域的物流发展水平却远不能适应自贸区发展的需要。
区域经济是聚集经济,只有建立完善高效的商贸物流体系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的便捷集聚整合,才能真正发挥区域经济的整合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指出,如果码头互联网的服务能力得到提高,能使东盟贸易整体扩大7.5%,各成员国分别提高5.7%(1亿7千万美元),远比通过削减关税增产的2%高。
“如果中国和东盟国家能够相互协作形成一条结构合理、便捷畅通的无缝价值链,区域产品的竞争力将大大增强”,叶水福中国区总裁吴荣昇说,一些国家例如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可以作为提供低廉生产成本的生产基地,而其他一些国家如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则可以提供附加值/三方服务,高质量基础设施,码头和高连通性的平台。
而现实情况是,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方面来看,当前自贸区的物流状况都令人忧虑。“物流基础建设落后,物流观念差异,物流标准的不统一等等,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已经成为中国—东盟经贸发展的主要障碍”,崔忠付说。商务部国际经贸司副司长孙元江也举例说,今年7月的一次调研发现,由于中国和东盟汽车载重标准不同,昆曼公路通而不畅,跨界贸易存在着边界卸货再装车问题,既耽误了时间,又影响了效果。
中国贸促会物流行业分会会长丁俊发介绍,目前中国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在18%左右,而东盟各国(新加坡除外)初步估算在20%以上,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出一倍。
专家表示,物流本身就是一个链条式系统,不仅包括仓储、运输等诸多环节,还要考虑各个环节与整个系统之间的优化整合,而国际性区域性物流更为复杂,涉及运输、海关、检验检疫等多个部门,又涉及多个国家的连接。
一些中国东盟物流界人士提出,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对话协调机制,通关实现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政策、标准、信息平台等多方面协调统一,构建一个统一的物流运作平台,从物流行业的角度、从整个自贸区的角度对物流系统进行整合,最大程度降低区域的物流成本,提升区域产品和经济竞争力。
亚行GMS物流发展规划项目负责人鲁斯·班睦雍和中国贸促会物流行业分会会长丁俊发均认为,中国东盟各国都有各自不同的物流发展规划,首先必须通过对话协调,在自贸区内部建立一个全面清晰的整体物流规划。
“要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连接打通海上和陆路两条物流通道,建设物流节点,包括在每个城市建设物流园、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丁俊发说,之后应不断完善铁路、海运、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政策、信息等公共服务的协调统一则是完成物流系统整合畅通的支撑。鲁斯·班睦雍表示,各方还需进一步落实已经签署的贸易便利化协定,“将来可能和欧盟一样,消减通关程序,实现在产地或目的地检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运营方广西凭祥万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俞上林告诉记者,今年7月,中国的一些物流企业顺着“南宁—河内—曼谷”公路沿途考察,与越南、泰国等国物流企业就成立跨国物流合作共同体问题达成了共识。
“我们对于中国东盟的经贸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俞上林说,“但是我们希望自贸区各国能够完善和落实多边运输协定,让我们能享受到更为便捷统一的政策和透明及时的信息